期刊好文 | 云教研共同体中认知连接形成的原则和应用(文/文秋芳、毕争)
专栏引言:“云连接论”研究
文秋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为解决研究力量分散、研究问题碎片化问题,文秋芳(2020)曾在《加速我国应用语言学国际化进程:思考与建议》一文中提出,要利用高科技,组织线上共同体,即云教研共同体(Cloud Teaching-Research Community,简称CTRC)。为将这一设想付诸实施,2020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手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云教研共同体,并于2021年底成功完成第一期,计划于2022—2023年建设第二期。CTRC的显性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的应用和研究;隐性目标是在全国培养一支外语教学研究骨干队伍。第一期CTRC有来自90多所学校的132名外语教师自愿报名参加。这是全国范围内首个较大规模的云教研共同体。建设CTRC的两年实践证明,只要有效利用移动网络和数字化工具,精心设计和安排云端活动,就能够实现既定的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就此,文秋芳(2022)针对云教研共同体建设提出“云连接论”。该理论主张,云教研共同体学习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取决于认知—社会—情感连接的紧密度。
本栏目的四篇论文是对“云连接论”的进一步研究。第一篇论文重点研究云教研共同体认知连接形成的原则及其应用;第二篇论文聚焦云教研共同体中成员与促研员建立社会连接的过程;第三篇论文探究云教研共同体情感连接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第四篇论文通过自我研究揭示促研员角色的变化。我们将继续对“云连接论”进行深入研究,也欢迎全国感兴趣的教师参与其中,为建设全国外语教师发展的新组织形式贡献理论和实践智慧。
2022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教高厅函〔2022〕2号),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建设439个虚拟教研室。虚拟教研室虽与CTRC命名不同,但内涵并无本质差别。我们相信“云连接论”的研究必将为全国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特别提醒:本公众号将于本周陆续发布文秋芳教授团队在《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年第1期 “‘云连接论’研究”专栏中的4篇文章,敬请关注!
云教研共同体中认知连接形成的原则和应用
提 要:本文聚焦研究“云连接论”中认知连接形成的原则及其应用。经过两年的辩证研究,构建了认知连接形成的原则框架,包括总体原则和阶段性原则。总体原则指导阶段性原则。总体原则包括“知行合一”“产出导向”“系统计划”和“灵活调整”。阶段性原则覆盖“准备活动”“正式活动”和“后续活动”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两条原则,前者与认知内容有关,后者与认知方式有关。实践证明,总体原则与各个阶段性原则对拓展认知连接的广度和深度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关键词:云教研共同体;云连接论;认知连接
1 引言
文秋芳(2022)针对云教研共同体(Cloud Teaching-Research Community,简称CTRC)建设,提出了“云连接论”,包含认知连接、社会连接和情感连接三个相互交叉的假设。本文采用CTRC组织者视角,聚焦“云连接论”中认知连接的形成,具体回答两大问题:1)建立认知连接的总体原则是什么?应该如何运用?2)建立认知连接的阶段性原则是什么?应该如何运用?本研究旨在为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将在全国建设的400余个虚拟教研室提供借鉴和启示。本文主体分为三部分:1)“云连接论”概述;2)研究方法说明;3)建立“认知连接”(cognitive interconnectedness)的原则及其应用。
2 “云连接论”概述
“云连接论”是云教研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框架(见图1)(文秋芳 2022:70)。该理论由内圈和外圈构成。外圈(实线圈)显示了CTRC活动的三个阶段:准备活动、正式活动和后续活动,这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活动链。“准备活动”通常在CTRC7个研究团队内部开展,促研员带领团队分头完成既定任务,为正式活动的顺利开展作准备;“正式活动”是CTRC全体成员共同学习阶段,一般为3.5小时左右,平均每月一次,通常安排在周末的下午;“后续活动”主要以个体活动与自由交流为主。内圈(虚线圈)包含三个假设:认知连接假设、社会连接假设和情感连接假设;三个假设的交叉连接点是“问题”,这表明问题是关键。为说明三个假设在准备活动、正式活动和后续活动阶段都有体现,内圈采用了虚线。从第一期CTRC建设情况来看,三种连接产生的时间有先后之分。促研团队从抓认知连接入手,社会连接(孙曙光、张虹 2022)和情感连接(张文娟、张伶俐 2022)伴随认知连接的形成逐步跟进。一旦认知—社会—情感连接协同发力,CTRC学习的有效性和持久性就能不断增强。因此,建立有效的认知连接是促研团队的首要任务。
3 研究方法说明
本文研究的“认知连接形成的原则和应用”是“云连接论”的一部分。“认知连接”指CTRC成员认知现状与CTRC活动所研讨的问题之间的联系,通常发生在两个层次:一是个体通过深入思考与问题产生的连接;二是个体通过人际互动与问题产生的连接。构建认知连接是“云连接论”的首要任务,也是CTRC正常运行的基础。认知连接越紧密,有效学习发生的可能性越高。下文通过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过程和建立“认知连接”的实践基础,说明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3.1 研究背景
本研究是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外语教育‘云教研共同体’理论构建和实践研究”的一部分。整个课题采用辩证研究范式(文秋芳 2018),这一范式主要用于解决社会科学中的系统问题。该课题要解决的系统问题是:如何实现云教研共同体为期两年的有效学习?这是宏观层面的问题。目前的“云连接论”(文秋芳 2022),只是勾画了一个大致框架,还有许多中观层面的系统问题亟待解决。本文聚焦解决的问题属于中观层面,即如何建立认知连接。
3.2 研究过程
两年来,促研团队遵循辩证研究的过程:学习借鉴—构建理论—实施理论—反思诠释。在“ 学习借鉴” 时, 文秋芳带领7名促研员学习了多篇有关线上共同体建设的文献(如Garrison 2016;Lantz-Andersson et al. 2018;Macgregor & Vavasseur 2015;Marques et al. 2016;McConnell et al. 2013;Wang et al. 2012),同时借鉴了多个线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如Wen & Zhang 2020;文秋芳 2017;文秋芳、张虹 2019)。在“构建理论”时,我们尝试提出建立认知连接的总体原则和阶段性原则。在“实施理论”环节,我们遵循这些原则开展准备活动、正式活动和后续活动。在“反思诠释”环节,我们有个人反思,也有互动反思和合作性反思,共同分析CTRC活动效果,及时修订实施方案。简言之,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修订原则、不断反思诠释、不断改进,逐步提高总体原则和阶段性原则的抽象度、全面性和有效性。需要强调的是,原则形成的过程难以清晰划分为辩证研究的四部曲。准确地说,学习借鉴、构建理论、实施理论和反思诠释有交叉、有重叠,并非是线性序列。我们认为,如硬性将两年活动划分为几个阶段,再分阶段报告研究结果,这种做法不符合CTRC活动的实际情况。鉴于此,本文直接报告已得到的初步结果,再以实例说明原则的应用。在建设第二期CTRC时,我们将进一步验证、优化这些原则。
3.3 形成原则的实践基础
第一期CTRC共开展了25次活动(见表1)。除四次活动(表1中序号为1、5、8、10)没有准备活动外,其余21次活动都有完整的三阶段(准备活动—正式活动—后续活动)。本文报告的总体原则与阶段性原则在多次实践活动中反复打磨,不断修正、不断优化。
表1第一列“序号”表示两年中的10类活动的序列;第二列“正式活动时间”指的是CTRC全体成员集中活动的时间;第三列“活动类别说明”指的是每类活动的内容;最后一列“次数”指的是正式活动的次数,例如POA教学录像评价为4次,表明CTRC全体成员在集中活动中开展了4次教学录像评价。
4 建立“认知连接”的原则及其应用
经过两年实践,我们形成了建立“认知连接”的原则框架(见图2)。该框架由总体原则和阶段性原则两部分构成。总体原则位于上层,对阶段性原则起引领作用。
总体原则指三个阶段都要贯彻的理念。四个总体原则可分为两类。“知行合一”和“产出导向”指导CTRC认知任务设计,“系统计划”和“灵活调整”指导认知任务安排。就认知任务设计而言,“知行合一”处于统领地位,“产出导向”是落实“知行合一”路径的理念。就认知任务安排而言,“系统计划”的实施先于“灵活调整”。CTRC促研团队在“知行合一”“产出导向”理念引领下,对两年活动的整体安排应符合“系统计划”理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实施“灵活调整”理念,即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变动。总体而言,一旦CTRC运行起来,四个原则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仅孤立实施其中一个原则难以取得整体性效果。
阶段性原则指统领CTRC准备活动、正式活动和后续活动三个阶段的理念。每个阶段有两个原则,前者指导认知内容的确定,后者指导认知方式的设计。图2中六个阶段性原则是整个活动链的指导思想。
4.1 总体原则阐释与应用
总体原则包括“知行合一”“产出导向”“系统计划”和“灵活调整”。前两个原则用于指导认知任务设计,后两个原则用于指导认知任务安排。下文分别解释每个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
“知行合一”意味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体来说,CTRC成员要边做边学;做中学、学中做,学与做两者不能分离。安排系列专家讲座、读书会或专门讨论教材使用或教材编写都不符合这一理念。前一类属于理论学习,是听中学,不是做中学;后一类属于实践活动,缺乏理论指导。
表1所列的CTRC活动都遵循“知行合一”原则,要求每位成员在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连。在CTRC活动中,“行”具体体现为POA教学方案设计与评价、进班实践、教学研究设计与评价和论文草稿撰写;“知”既包括活动中所学的POA理论和研究方法,也包括CTRC成员在“行”中获得的实践性知识。例如,在POA教学方案设计与评价阶段,CTRC成员先设计和评价教学方案;然后,结合教学方案设计和评价中出现的问题,分两次(2020年7月12日和7月19日)集中讨论了5篇POA文献;最后,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再修改教学方案。这个阶段完成之后,CTRC成员加深了对POA理论的理解,也获得了教学方案设计的实践性知识,从而为下一阶段的进班实践打下基础。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CTRC活动未按照一般教学方式,先理论后实践,或者系统学习完整的理论,而是要求所有CTRC成员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再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不是就理论讲理论,或者从实践到实践,而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理论和实践在互动中共同发展。
“产出导向”有两层含义。第一,CTRC活动要产出驱动,要让CTRC成员先尝试完成产出任务,再学习必要的理论或实践方案;第二,学习的结果是可见、可评的产品,如POA教学方案、教学录像、研究设计、论文草稿等。
“产出导向”原则的应用对CTRC成员来说并不陌生,因为CTRC成立的目的之一就是推广和优化POA理论。POA理论的首要假设是“输出驱动”。其基本理据是,只有当人产生“饥饿感”或“饥渴感”后,再给其提供食物和水,此时人对所提供的食物和水才会更加珍惜。同理,CTRC组织者创设情境,让CTRC成员产生求知欲,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以POA教学方案评价和POA文献讨论为例。CTRC成员先动手设计POA教学方案。与此同时,由一名促研员带领部分成员制作了教学方案评价条目清单。根据评价条目清单,7个研究团队内部分别评价各自的POA教学方案,再推荐教学方案供全体成员评价。在2020年5—6月期间,CTRC共组织了三次教学方案评价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研团队发现,尽管CTRC成员自认为对POA理论比较熟悉,但在实际运用中产生的问题反映出绝大部分成员对POA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有的甚至偏差很大。促研团队有意创设了这一情境,让CTRC成员产生再次学习POA理论的需求。随后安排的两次POA理论学习就是应对他们的实际需要。
“系统计划”意味着CTRC组织者要在前两个总体原则引领下,紧紧围绕CTRC的目标,对整个周期的活动进行精心计划,使其具有内在逻辑性,能够帮助CTRC成员循序渐进地完成既定目标。
依据“知行合一”“产出导向”原则,基于CTRC的建设目标,促研团队对两年活动进行了整体安排(见图3)。根据预定的显性目标,CTRC成员应成为POA教学实践者和研究者(文秋芳 2022)。围绕这两个目标,借鉴以往建设线下教研共同体的经验,促研团队制定的整体计划如下:就成为POA教学实践者而言,每位CTRC成员至少需要完成图3左列所示的任务①②④⑤,即与POA相关的教学方案设计与评价、进班实践和教学评价;就成为POA教学研究者而言,每位CTRC成员至少要完成图3右列所示的任务①②④⑤,即与POA相关的教学研究设计与评价,以及论文草稿撰写与评价。为达到“输出驱动”的效果,“③POA理论讨论”和“③研究方法讨论”被有意分别安排在左右两列的①②与④⑤之间。需要说明的是,从逻辑上来说,POA教学应先于POA教学研究,但在实际操作中,两者不是线性关系。POA教学方案设计需要先行,但POA教学研究设计不一定要等到整个POA教学循环完成后再开始。有经验的POA教学实践者可以边进行教学实践,边开展教学研究。即便是POA教学新手,也可尝试边教学、边研究。当然,论文草稿要等到整个教学和研究循环完成后才能正式开始撰写。
简言之, 所谓“ 系统计划” 就是要做到CTRC两年的活动安排有明确目标指引,充分体现“知行合一”“产出导向”原则,做到内在关联度明显、清晰。
“灵活调整”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准备活动”和“正式活动”。这就要求促研团队密切观察CTRC成员学习状况,根据他们的需求,随时调整原定计划,以满足有效学习发生的基本条件。例如,2020年7月的POA理论学习就在准备活动阶段进行了调整,从一次改为两次。最初决定安排“一次”活动的依据是:前期我们已就POA教学方案设计与评价开展了四次活动(2020年5—6月),估计大家已自行阅读过POA理论文献,因此这次主要讨论大家的难点。但是,当我们阅读各研究团队填写的腾讯文档时,发现大家列出的问题数量远超我们的预计。如仅用一次活动,难以解决所有重要问题,因此决定增加一次活动。再如,2020年12月,我们原计划通过一次正式活动评价两位成员的课堂录像。但当我们评完第一位教师的教学录像时,已花费了一个多小时,此时聊天室里的问题还不断涌现。鉴于这种情况,如赶着完成任务,就可能讨论得不充分,学员的收获也有限。于是我们临时决定,将第二位教师的教学录像安排在下次活动讨论。简言之,“灵活调整”由促研团队根据CTRC成员的学习情况,通过讨论共同决定。
4.2 阶段性原则阐释与应用
下文按照准备活动、正式活动、后续活动三个阶段的顺序,每个阶段先解释与认知内容相关的原则与应用,再解释与认知活动方式相关的原则与应用。“准备活动”一般安排在正式活动开展的前两周,在CTRC7个研究团队内部进行,活动内容是完成促研团队设计的任务、讨论针对任务的思考题或成员的疑难问题等,为正式活动的顺利开展作准备。“正式活动”是CTRC全体成员共同学习阶段,平均每月一次(CTRC开展的25次正式活动详见表1)。“后续活动”指每次正式活动完成之后,CTRC成员撰写反思日志并进行自由交流的阶段。
4.2.1.1 “目标—任务—问题”一体化
就准备活动阶段的认知内容而言,指导原则是“目标—任务—问题”一体化。CTRC有总体的隐性目标与显性目标(文秋芳 2022),总体目标又需要进一步细分为每次活动的具体目标。这意味着CTRC活动组织者要针对每次活动设定明确的目标,然后将目标任务化,再将任务问题化。换句话说,确立的问题要基于有意义的任务,任务又要服务于目标的实现。图4显示了目标、任务、问题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云连接论”对高质量问题提出了三条标准:关联性、精准性、开放性(文秋芳 2022)。“关联性”指问题必须与为完成目标所设定的任务有密切联系,问题是完成任务的“牛鼻子”,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就能“纲举目张”。“精准性”指问题能够与CTRC 成员完成任务的重点、难点、疑点或偏误点准确对接,击中要害。“开放性”指问题的答案有多种,而不是“对”或“错”。CTRC成员在准备活动阶段既要讨论促研员提出的问题,又要回答同伴提出的问题,还要提出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为正式活动提供讨论内容。
应用“目标—任务—问题”一体化原则的关键是要确定符合关联性、精准性和开放性标准的高质量问题。根据CTRC两年实践,三条标准中的“精准性”最难实现,而这一标准又最为重要。CTRC云端活动时间有限,如不能精准解决问题,学习效率就要降低,CTRC成员日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CTRC成员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他们的教学水平、研究水平以及对POA理论的熟悉程度存在差异。由于缺少面对面交流,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CTRC成员之间的差异,更难精准预测他们存在的难点、疑点和偏误点。面对这一挑战,促研团队采用“双向循环”策略寻找高质量问题。首先,根据“关联性”要求,促研团队从目标出发设计任务,再根据任务提出系列问题。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CTRC成员根据布置的任务与问题,使用腾讯文档书面回答,并写出自己的困难和疑问。促研团队阅读腾讯文档中的答案和新提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炼和归纳在“正式活动”中需要集体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
以2020年7月19日研讨POA论文为例。这次活动的目标是帮助CTRC成员学习POA理论,因此,促研团队设计了研读POA文献的任务,并针对每篇文献提出了思考题。例如,针对《“产出导向法”促成环节设计标准例析》(邱琳 2020)一文,促研团队“自上而下”提出了两个问题:1)如何理解“精准性”“渐进性”“多样性”三个促成有效性标准及三个标准之间的关系?2)结合第一次POA教案设计经历,请您谈一谈促成设计的难题有哪些?如何应对这些难题?这两个问题一方面引导CTRC成员进行选择性学习,抓住POA理论精髓;另一方面促使CTRC成员将POA理论与自己的实际经历相结合,答案具有开放性。CTRC成员在研读文献过程中,针对自己的疑点和难点,“自下而上”提出了15个问题,包括促成环节设计的依据、如何把握促成的自由度和开放性、如何避免学生产出成果趋同等。促研团队最终挑选了7个典型问题在正式活动中集体讨论。
通过这样“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向循环形成的问题更具针对性,正式活动中的认知内容更具吸引力。需要强调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活动广度与深度的拓展,促研员对各自研究团队成员情况的了解有所加深,对成员难点的预测能力有所提高,对“自下而上”形成问题的依赖程度就能逐步降低。
4.2.1.2 个人学习与小组学习结合
就准备活动阶段的认知方式而言,指导原则是:个人学习与小组学习紧密结合,同时强调小组活动要以个人活动为基础。这就是说,对于促研员布置的任务和问题,个人必须先独立学习,准备好自己的答案,再参加小组活动。从个人到小组这个顺序很重要,为的是每人都对问题进行深度加工,参加小组学习讨论时,能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设想个人前期未对问题进行深度加工,合作学习时,一方面无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也难以快速听懂别人的发言,更难以参与讨论。这个原则依据的是认知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有机结合。认知主义强调个人的深度加工,建构主义强调社会情境下的合作学习。我们认为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为贯彻“个人学习与小组学习结合”原则,我们采用了“分层互动”策略。CTRC共有7个研究团队,每个研究团队又分为若干小组。“分层”指的是先从个人到小组,再到研究团队,最后到全体成员,参与讨论的范围不断扩大。
以2021年6月6日POA教学研究设计评价活动为例。在准备活动中,首先,CTRC成员独立阅读促研团队选出的两份POA教学研究计划书,思考促研员提出的思考题。然后,7个研究团队内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思考题和CTRC成员的疑点和难点问题,并将思考题的答案和解决不了的问题填写在腾讯文档中。最后,7个研究团队内部以集体讨论或腾讯文档书面交流的方式,分享和交流不同小组的讨论成果。通过“个人—小组—研究团队”的分层互动,CTRC成员对问题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4.2.2.1 旧知新展
就正式活动阶段的认知内容而言,指导原则是旧知新展。“旧知”指的是CTRC成员在参加正式活动之前拥有的知识,包括在准备活动阶段获得的知识;“新展”指的是对原有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拓展。这就意味着CTRC成员参加正式活动一定要有获得感,觉得“不虚此行”。
为落实这一原则,正式活动要解决的问题一定不能与准备活动完全重复,如有重复的问题,答案必定要有新意。正式活动时,由一名促研员做主持人。回答问题的人由7个研究团队推荐的代表和促研员组成,团队成员代表的发言内容一般要与促研员事先沟通,促研员的发言一方面要对团队成员的发言内容给予点评,另一方面要在团队成员发言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拓展,起到“专家”引领作用,其他促研员也会及时补充。每人的发言时长一般为3—5分钟,发言内容不重复,以确保内容的新颖性。与此同时,聊天室内也有人参与讨论。通过如此层层推进,CTRC成员的“旧知”就能够得到“新展”。
以2020年10月24日学习数据收集方法为例。在正式活动中,首先,由4名CTRC成员代表汇报自己设计的数据收集方案,分别针对访谈、反思日志、学生产出和课堂观察这四种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然后,促研员对CTRC成员代表汇报的数据收集方案进行点评,肯定其优点,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补充了部分数据收集方法的知识,使CTRC成员关于数据收集方法的认知逐步得到拓展。
4.2.2.2 自由同步参与
就正式活动阶段的认知方式而言,指导原则是自由同步参与。“自由”指的是所有CTRC成员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参与腾讯会议聊天室的活动;“同步”指在有人发言时,其他人可随时在聊天室提问、回答别人的问题或给予评论,参与集体讨论。促研团队成员随时关注聊天室,如发现重要问题,也会将此增列为全体成员讨论的内容。这是云端活动的优势。在线下活动时,一个时段只能一人发言,其他人无法同时参与。而有了云端聊天室,参与人数和时间都不受限,这就为全员参与提供了极大便利。这也为形成性评价中课堂参与情况增加了证据来源。
聊天室是实施“自由同步参与”原则的最佳工具。第一,发言无需得到批准,发言人数也无限制,即“自由”得到充分保证。第二,所有想要参与的人都可以在同一时段发表看法。这种方式有利于保障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和广泛性。促研团队成员也能积极参与,时而回答提出的问题,时而给予评论。
以2020年10月24日学习数据收集方法为例。CTRC成员在听取小组代表汇报或促研员点评时,不断在聊天室同步提问,例如,访谈的抽样方法和人数比例、反思日志应该署名还是匿名、对所邀请进行课堂观察的教师有何要求、师生合作评价在非POA教学中的适用性等,促研团队通过聊天室的书面回复及时进行解答,保障了学习效果,提升了学习效率。
4.2.3.1 温故知新
就后续活动阶段的认知内容而言,指导原则是温故知新。“温故”指的是对正式活动所获进行复习巩固。“知新”包含两个方面:1)根据正式活动所获优化自己的实践;2)对正式活动所获进行质疑或提出新问题。这个原则符合学习的普遍原理,即知识需要复习,才能增强学习效果;同时学习者在复习时既要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也要适时提出质疑,挖掘新问题。
为落实“温故知新”原则,每次正式活动后,每位CTRC成员都要提交反思日志,内容包括收获、问题和建议,每篇日志不少于800字。学员们在两年内共撰写了23次反思日志,共计2,701,777字,平均每人每篇约950字。通过撰写反思日志,每位CTRC成员都要对正式活动所获进行总结归纳,这就是“温故”的过程;同时,联系自己的POA教学和研究实际,反思改进的空间。在提出问题时,CTRC成员一般都能针对正式活动中讨论的内容给出评价,同时提出疑问或不解之处,等待促研员进一步解答。
4.2.3.2 反思交流
就后续活动阶段的认知方式而言,指导原则是反思交流。这一原则符合我国“吾日三省吾身”修身养性的传统,也遵循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传统理念;同时,也便于促研团队及时了解CTRC成员认知连接实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作出恰当的处理。
具体地说,CTRC要求成员在每次活动后撰写并提交反思日志。虽然反思贯穿活动全程,但CTRC为成员设置了一个“记录”反思的时间点,以及开展反思交流的平台。他们对准备活动阶段和正式活动阶段的所听、所思进行总结和归纳,在反思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这里的“交流”发生在CTRC成员与促研员之间,以及CTRC成员之间。交流的形式也多种多样。第一,反思日志的书面交流,即促研员批阅CTRC成员的反思日志,对收获、问题和建议进行书面反馈,然后将日志上传到仅CTRC成员可见的网络平台上,大家可以相互交流日志内容和促研员的反馈。第二,非正式的微信语音或视频聊天。阅读完日志,CTRC成员之间或成员与促研员之间可能就某些问题专门进行讨论。第三,促研团队负责人在阅读反思日志后,挑选反思日志中的精彩片段,在下次正式活动时向所有CTRC成员报告,作为对前次活动的总结。这是对“温故知新”内容进行再次总结和凝练,有利于CTRC成员对认知连接的巩固和拓展。
5 结语
本文基于第一期CTRC两年的研究结果,讨论了云教研共同体中认知连接形成的总体原则和阶段性原则的内涵与应用。需要说明的是,原则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但对原则的运用策略应具有情境性和多样性。不同类型的云教研共同体可以因地制宜地应用上述原则。一方面,我们通过第二期CTRC建设,可积累更多应用案例,为探讨原则运用的效果提供更多证据;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更多不同类型的云教研共同体或虚拟教研室尝试应用上述原则,共同探索优化相关理论与实践的途径。最后有一点需要强调:本文未涉及社会连接和情感连接,原因是本栏目中已有专文研究这两类连接。事实上,对云端学习而言,认知连接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必须依赖社会连接和情感连接的强大支撑。这三类连接的协同作用是云教研共同体有效学习的保证。
由于篇幅所限,注释和参考文献已省略。
作者简介
文秋芳,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外语教育、语言政策。
毕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编辑。主要研究领域:外语教材、外语教学。
►►►
相关阅读
►►►
【提示】在线阅读/下载
1)在期刊网页(http://www.celea.org.cn/class/25)阅读本期刊讯;
2)在CNKI下载论文全文: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Detail?pcode=CJFD&pykm=WYQY
【声明】感谢《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493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可在知网下载全文~